“金融赣军”的逐步壮大,为江西加快形成金融“洼地”、产生资金虹吸效应不断加油助力。
一季度,全省金融运行稳中有进,金融改革进中有为、进中增效,为实体经济回暖注入了新的动力。金融业总体呈现“总量提速、结构优化”的发展态势,其中,结构变化体现了供给侧改革在我省稳步推进的成效,金融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金融业助推一季度经济开门红
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的统计数据显示,3月末,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9721.6亿元,比年初增加1160.5亿元,同比多增252.2亿元,余额同比增长18.8%。贷款增速创历史新高,在排第四位,在中部六省排第三位。
解读一季度我省的金融数据,省政府金融办有关人士表示,金融投放总量超预期增长,并呈现总量进位、增速加快、增量创新高、存量和贷存比创新高等四个特点。一季度,我省贷款余额实现进位,列第19位,为历史好排名;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.8%,高于GDP增速近10个百分点。无论同比还是环比,均实现不同幅度的增长;
此外,一季度,贷款增量达到历年同期的新高,其中1月份信贷增量为我省有贷款统计历史以来月度高增量。贷款增量意味着货币供应的增加,而反映银行业资金使用效益的则是贷存比。1月末,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存比达到75.0%,这也是十年来的。
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偏小、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偏弱,一直是江西经济发展的短板。如今,这块短板的快速成长令人刮目相看。一季度,全省直接融资规模达到549亿元,同比增长133.5%,其中,股票市场融资63亿元,同比增长85.4%;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382.2亿元,同比增长140.2%;企业债券融资103.8亿元,同比增长147.1%。国泰民爆首发申请顺利通过,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54家(境内35家,境外19家);“新三板”新增双飞人、掌中无限、山水光电等18家企业,总数达到80家,累计融资1.68亿元;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新增挂牌企业85家,总数达到673家。
金融投放总量超过市场预期,也让市场受到鼓舞,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有所回升,经济企稳迹象初现,为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产业升级赢得了宝贵的空间。
金融供给侧改革盘活信贷存量
当前,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、市场波动性加剧,金融机构贷款仍然保持快速增长,信贷投放创历史新高。这一突破意味着什么?
在省政府金融办、人行南昌中心支行等金融部门采访时,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,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表明江西经济呈企稳回暖迹象,也反映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加大,更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重点任务运行状态良好、效果明显。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取得良好开局,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和资源配置的枢纽,金融业确实扮演着重要角色,发挥了积极作用,功不可没。
信贷在快速增长的同时,结构上出现有所优化的积极信号,体现在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出现负增长,重点和薄弱领域的贷款增速增长较快,充分反映出实体经济的去产能、去库存、补短板正加速推进。
金融落实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着力点,就是把沉淀在低效领域的资金挪转出来,投向具备经济合理性的领域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促进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和新动能的培育成长。
3月末,“两高一剩”行业中长期贷款同比下降5.83%,而上年末同比增长3.05%。景德镇、萍乡、新余等设区市产能过剩相对多些,一季度贷款增量和增速远低于其他设区市。
商业性房地产开发贷款放缓,购房贷款保障有力。3月末,购房贷款增量188.2亿元,同比多增24.4亿元,购房贷款增量占个人消费贷款增量87.8%。
同时,新产业、新业态等短板领域贷款增长较快。一季度,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增量112.3亿元,同比多增89.1亿元,占各项贷款增量的9.7%,同比提高7.1个百分点。投向专用设备制造业、汽车制造业的贷款总量虽然较小,但增长较快,两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为7.2亿元和33.8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155.3%和82.7%,均大幅高于全部贷款增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