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们现在都在讲创新,尤其是金融行业,陈旧的金融体系已经与当前时代不相匹配,甚阻碍了经济发展。而金融创新就是为了推动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,为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提供金融支持,加快产金融合。
对于民营经济来说,传统产业正处于发展期,需要得到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。而传统行业的转型和升级,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传统产业虽然在新时代的突破力不足,但是基础扎实,而且往往实力雄厚,适合创新产业投资模式。我们需要清除,金融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、杠杆偏高、金融服务不到位等问题,根本目的还是为实体经济服务,推动经济发展。这个是大方向,必须牢牢把握不能偏离。
但是金融创新并非全都是有意义或有正面效果的,很多所谓的金融创新实际上是饮鸩止渴或别有用心。像联保联贷,现在还有很多地方在做,很多人也推荐这种方法,但是在我看来其中的风险还是很大的。所谓联保联贷就是3~7家企业集中在一起互相提供担保,集体受益。这种模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贷款问题,但是风险很大。就像《三国演义》中的连环战船一样,一船着火余船皆着。本来是一家企业死,联保联贷后所有企业都受牵连,后的结果就是有发展的好企业被坏企业拖下水。这种金融创新就并不是一种有价值的创新,而是耍小聪明。
再比如说证券市场上的融资融券和收益互换交易。看似让市场变得更加活跃,而且融券作为融资的对冲,万无一失。但是实际运作下,融资野蛮生长,杠杆成倍增加,融券完全没有起到“冷却”作用。后期的去杠杆致使股市暴跌,险些酿成系统性金融风险。现在为了防范这种情况再次发生,不仅禁止配资、严控融资,而且正在清理收益互换交易。
现在回头去看10年之前大批的所谓金融创新,基本上都只是为了规避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一系列限制,本质是更大范围地扩大杠杆,通过各种形式让企业获得更多的贷款,从而实现贷款利差。
我们现在进行的金融创新,到后都要归结到资金投放的数量和价格上。为了稳定严峻的实体经济形势,当前需要适度放大资金供应数量、降低利率成本,但这不可避免地遗留下流动性膨胀、坏账增加、债务水平上升等问题。这些虽然都是负面因素,但确实无法避免,因为这是发展的代价。有人希望在金融体系完全没有副作用的前提下实现稳增长,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。即便创新实施后一切顺利,但实际上只是把副作用进行了延后,总有会爆发。
作为金融创新的主导者,应该去深入了解创新背后可能产生的影响,并且进行一个长远的预估,这样才能对比创新带来的收益和负面效果,思考这个创新是否有价值。同时要了解哪些所谓的创新是规避监管的小聪明,在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少付改革成本”之间寻找相对合理的平衡点。